搜索:  
王双飞院士团队 Nano Energy:纳米纤维素摩擦电材料用于抗湿运动传感
2023-05-04  来源:高分子科技

  物联网的飞速发展及“绿色”智能社会的构建刺激了传感器需求量的大幅增长,同时也对传感器的材料及应用性能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需要在不同的环境下准确感知用户的运动状态和生理指标,而空气湿度通常被认为是接触式传感中最不希望的干扰因素。水分的干扰导致传感基材发生响应滞后、阻抗衰减和静电屏蔽等现象,限制了载流子的迁移,降低了传感的灵敏度。因此,抵抗空气湿度的干扰成为可穿戴传感器最具挑战性的目标之一。


  近日,王双飞院士团队报道了一种多功能性的纤维素摩擦电材料实现了高湿度环境下稳定的自供电传感为了使传感器摆脱空气湿度的干扰,研究人员利用表面结构设计和化学官能团修饰的耦合,赋予了纤维素摩擦电材料优异的抗湿性能(高湿度环境下传感器的满程输出保持率超过82.4%)。随后构建了一种可穿戴的运动传感器,并成功应用于高湿度、高应用的足底,可有效感知人类在长期步行过程中的运动状态。这项成果以题为“Nanocellulosic triboelectric materials with micro-mountain arrays for moisture-resisting wearable sensors”发表于最新一期《Nano Energy》,2022级博士生刘涛为第一作者,聂双喜教授和陆登俊副教授为通讯作者,梁容榕、何焕杰、曾亚萍、侯杼利、刘艳华、袁金霞、罗斌、张松和蔡晨晨参与研究。


1. 微山峰阵列抗湿摩擦电材料的制备


  通过原位自组装策略可以实现纤维素摩擦电材料的大面积制备。模具凹陷的微腔诱导纤维素形成具有类山峰结构的表面形貌,结合疏水甲基的化学修饰,制备了疏水性能优异的纤维素摩擦电材料。利用纤维素摩擦电材料构建了一种具有疏水与抗湿性能的摩擦纳米发电机,可作为高湿环境下收集生物能源的一种自供电传感器,并在运动状态感知、生理状态检测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1. 具有微山峰阵列结构的抗湿纤维素摩擦电材料。


2. 摩擦电材料的化学结构表征及疏水性能


  通过FT-IRXRDXPSEDS检查了纤维素摩擦电材料的化学结构特征,并推测了甲基硅烷取代纤维素羟基的化学结构。采用SEM和超景深显微镜确认了纤维素摩擦电材料的表面形貌和粗糙度。利用水接触角测试仪检测了纤维素摩擦电材料的静态水接触角、溶液离子影响的水接触角和长时间疏水稳定性。确认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优异疏水性能的纤维素摩擦电材料。 


2. 纤维素摩擦电材料的结构表征及疏水性能


3. 微山峰阵列摩擦电材料增强的抗湿自供电性能


  通过水蒸气透过率实验和湿重检测分析了纤维素摩擦电材料的抗湿干扰性能,推测出疏水甲基是抵抗湿空气干扰的关键。结合高湿度环境下的自供电性能检测,发现所制备的纤维素摩擦电材料较传统材料抗湿性能提升了4倍。并通过横向对比,发现纤维素摩擦电材料在同类型材料中仍具有巨大优势。 


3. 抗湿传感器的自供电性能


4. 微山峰阵列传感材料增强的传感性能


  具有高长径比的纳米纤维素纤丝交织网络形成的微山峰是一种不稳定的突起结构,这允许微山峰在应力压缩过程产生形变,从而具备优异的应力响应性。通过应力传感性能检测,验证了微山峰结构对传感性能的贡献。并通过工作频率和运行时间的测试,证明了纤维素摩擦电材料具有出色的传感稳定性。 


4. 微山峰结构增强的自供电传感性能


5. 微山峰阵列抗湿传感器的应用


  足底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且易于感知运动状态的敏感部位,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高湿度环境。基于纤维素摩擦电材料具有优异的疏水、抗湿和传感性能,利用其构建了一种可应用于足底反馈运动状态的传感器。研究结果表明,纤维素摩擦电材料可有效感知人类的运动状态,例如走、跑、跳等不同状态检测和步幅分析。在高湿度环境下,自供电传感器长时间运行保持较优异的传感稳定性。在未来,具备的自供电传感和能量收集属性的抗湿传感器将满足更多先进的应用需求,例如高性能摩擦纳米发电机、功能性电子皮肤和便携式可穿戴电子设备。 


5. 用于反馈运动状态的抗湿传感器


  这项工作中,制备了一种兼具抗湿性能和传感性能的摩擦电材料,并大幅提升了传感器在湿环境下的工作稳定性。这项研究已经证明通过强化材料的疏水性是增强湿环境下的传感稳定性的有效途径。传感器对湿空气的抵抗作用归因于微山峰结构和憎水基团对水和湿空气的抵抗作用,抑制了由水电离引起的静电屏蔽效应,保留了摩擦电材料表面产生和束缚电荷的原生能力。此外,由纤维网络构成的微山峰结构在应力作用下产生形变,促进了传感器在应对外部应力下的高效传感。可以认为,独特的微山峰整列赋予了传感材料的多功能性,包括疏水性、自供电性能和传感性能。具有抗湿性能的传感器还被成功应用于高湿度鞋内环境,并完成了行走过程、运动状态的有效感知。这项研究为可穿戴传感器迈向现实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同时为新兴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一种可借鉴的思路。


  原文链接:http://doi.org/10.1016/j.nanoen.2023.108480

版权与免责声明:中国聚合物网原创文章。刊物或媒体如需转载,请联系邮箱:info@jackielui.net,并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xu)
】【打印】【关闭

诚邀关注高分子科技

更多>>最新资讯
更多>>科教新闻